如何提高记忆

日期:2024-05-08

记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过程,也指存储信息的结构及其内容,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是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往往会发现,不仅课程难、作业多,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也纷繁复杂,总感觉时间精力不够用。因此,我们将分享一些改善记忆的方法和窍门,提高单位时间的记忆效率,帮助高效的学习和复习。当然,并不是每一条方法都符合所有人,因此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记忆方法。

一、记忆探秘

(一)大脑与记忆

你是否想过大脑在记忆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分析性的思考,如排序、定义、解释、时间感等;右半球则相反,专门负责创造性活动,像展望整体、想象、情感等;有研究称,左右大脑同时工作,能有效促进信息的再次忆起。

思考你属于左脑型,还是右脑型?

如果你是左脑型,你可能会常常做以下事情:

写列表;

将信息用手写出来;

用字母或数字将信息进行排序;

用标题或者副标题;

制作流程图;

做事情从细节入手然后推及整体。

如果你是右脑型,你可能会常常做以下事情:

将信息个人化;

运用颜色编码信息;

用图像突显或组织信息;

画图表展示信息之间的联系;

边活动边学,比如去野营的路上,或者准备晚饭时回忆信息;

把你要记的信息编成歌。

为了优化记忆过程,我们需要学会同时利用左右两部分大脑,使它们相得益彰。如:一个左脑型的人做好一张流程图,然后给其加上一些颜色以突显它的整体模式和形态;同样,一个右脑型的人在他的画满图案的笔记中用数字标记以突出重点。

(二)记忆的方式

试着回答:如果没有手机,你如何记下朋友的手机号?

迅速地写下电话号码

用你的指头画出数字

在脑海中想象出数字的样子

在脑海中听自己或者想象别人念那串数字

将数字或日期的节拍打出来或唱出来

注意数字的各种特点,像重复(8686)、有序(3579)或是对称(5115

用一些包含数字标记的信息记忆数字

以上各种策略综合使用

在记忆过程中你自然选择的方法正反应了你的学习风格。比如一个触觉学习者会多用上述的前两种,而听觉学习者会偏向第四和第五种。

(三)记忆的风格

请尝试以下的测试:让同学帮你准备一张纸,上面有 40 个单词。你将其中十个涂上颜色或是用荧光标记,看这张纸两分钟,然后将纸翻过去,尽可能多地写下你所记住的单词。

当你写好后,读下面的文字,并勾出符合你的选项。

首位作用:将最初看的单词记得最好

最近作用:将最后看的单词记得最好

地方:将单词和你知道的一个地方联系起来

姓名:你尤其擅长记名字,可以在记的过程中将单词和某人的名字联系起来

声音:可能你记住了发音相似或者奇怪的单词

音乐:也许你试着将单词唱出来

视觉联系:你可能依靠单词与实际或脑海中的图像联想记亿

视觉特性:你可能专门注意了那些开头字母一样或者有插图的单词

视觉排列:你可能专门记了在一个区域里的单词

故事:你可能专门记了那些对你有某种意义的单词,比如说将几个词串在一个小故事里

稀奇古怪或者滑稽可笑:你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记住了“squidgy”

词义联系:你可能记住了一些在词义上属于一类的词

颜色和活动:你可能记住了用颜色标记的词,要么是因为你对颜色敏感,要么是因为标记的这件事帮助你记住了单词你的选项是对你记忆风格的反映,这很可能反映了你的学习风格,但只是了解风格还不够,还要学会高效地学习和记忆。

二、记忆方法

(一)联想记忆法

如果对学来的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再简单的知识也是很难记住的。所以请注意:首先充分理解新学到的东西;其次,将你所要记忆的和你已经掌握的东西建立联系,那么这将会加深你的理解,即想象一些相关或你见过的现象,因为大量的现象和事实是快速理解、记忆一个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类比记忆法

当你学到一个新知识时,可以尝试进行纵横向类比,去比较一下和它类似的旧知识,它们矛盾吗?新学到的这个知识仅仅是旧知识的推论吗?它比旧知识多了些什么?它有价值吗?它还能反映出一些新的现象吗?我们仍然可以用旧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它吗?相似的知识有哪些?相同点是什么?差异的点有哪些?为什么两类知识没有融合在一起?

(三)分享记忆法

学到新知识后,最好去和你的好朋友们交流你自己的观点,即使没有自己的想法,就直接把他当做你的学生,把你学到的东西直接给他说一遍,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加深印象,还有助于更深地理解。总之,和同学一同探讨交谈最近学习的知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交流分享知识,有助于使自己略微含混的记忆,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并且会让记忆更加牢固,类似费曼学习法。

三、记忆窍门

(一)通过重复,巩固记忆

目前看起来重复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手段通常而言,记忆的时候至少需要 3 次及以上重复。如果语量或信息量大的情况,适当增加重复频率,但注意适可而止。利用便签增加重复度,把需要记忆的知识,记录在便签上,贴你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比如宿舍床头,早上一睁眼复习一遍、睡前再复习一遍

(二)利用通感,牢固记忆

科学研究发现,与具体数据有联系的突触连接的数量决定数据记忆的质量。记忆事情时,同时发生的连接越多,之后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对试图记忆的事物感知得越多,就越能够强化记忆能力。

通感指的是对多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融合。那些天生记性好的人以及记忆专家们,通过增强每种感官的灵敏度,然后将这些感官融合起来,运用到记忆上,使其产生增强的记忆。

因此,如果各种感官一起调用,不仅能记住更多内容,也会记得更加牢固!比如:日常生活中,通常很多孩子不容易记住平淡日子里的事情,但会长久记得重大聚会时的一些信息,自己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做了一些什么等。

(三)探索擅长,高效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特点和擅长,有的人擅长记忆视觉获取到的信息,有的人擅长记忆听觉获取的记忆,还有的人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把需要记忆的东西反复写下来,会记得牢固又久远,也有的人倾向于在放松的娱乐活动中记住更多的信息。因此,日常学习生活中,可尝试有意识觉察自己的擅长,有意识运用擅长的能力来记忆。

(四)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无论什么方法和窍门都离不开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记忆和遗忘就像镜子的正反面,非此即彼。因此如何根据信息类别,确定记忆的目标,参照艾宾浩斯遗忘(记忆)曲线,制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来强化记忆效果就非常重要。即学完新知识后,每过一段确定的时间,就测试一下自己是否还记得这些知识,自测本身也帮助回忆和复习的过程,可强化记忆。


四、记忆改善

(一)发现最佳学习时间

统计一下,看看自己每天在什么时间有着最高的学习效率,在这个时间复习肯定是最佳的选择!按一般经验来说,上午 9:00—11:00,下午 3:00—4:00,晚上 7:00—10:00 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来记忆重难点,效果要好很多。

(二)提前规划复习提纲

正式开启复习之前,先规划复习提纲,把要考试的内容和重点,从宏观上理一遍,把思路和重点知识结构框架画在纸上,然后再根据你的复习框架,一步一步地复习。依据罗列的重点,在脑海中过一遍先前的知识,把自己觉得模糊的知识点,及时记下来,根据可利用的时间,决定拓展及深化学习的程度。

(三)主动思考应用知识

复习时你是反复看笔记呢?还是在书上不停地用荧光笔画重点?在复习时,我们除了在脑子里把知识点好好地过一遍,还应该主动地去思考,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去看和记忆。看笔记时要经常问自己:我都学了些什么?我应该如何去用这些知识来答卷?通过主动思考如何应用知识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效果!

(四)系统梳理知识网络

利用思维导图,把知识点系统组织起来,找到一个合理的结构,组织你学到的东西,建立一个发散状的图表,把大的知识点分解成小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并且补充列出一些以前见到过的,和这个知识有关的现象。一个很有逻辑条理的知识网络,比零散琐碎的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五)预计规划解题过程

找出以前的考试题,提前开始模拟练习,不过并不需要把每一道题的答案都写出来,你需要做的是总结每种类型的解答过程是什么,先是什么,再是什么……这种解题规划的训练,促进考试答题时,有条不紊,思维清晰。熟悉一些题型的解题思路,能够让你在考场上轻松上手、得心应手。

(六)沉着冷静灵活应变

考试时一定要冷静,当有一个知识想不起来时,可以先跳过它,不要刻意纠缠,因为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可以尝试先做下一道题,往往在你不去刻意想某个知识时,知识反倒可能突然浮现在你的脑海。

(七)单词的记忆和复习

先密后疏。复习间隔时间为 12471428 天,今天记忆或学习了五个生词,明天必须复习(为第 1 天);后天还须复习(为第 2 天);间隔一天再复习(为第 4 天);间隔二天再复习(为第 7 天);间隔六天再复习(为第 14 天);间隔十三天再复习(为第 28 天)。

及时复习:记忆后的下一天及再下一天必须及时复习。记住了也必须复习,否则等发现已经忘了再去复习就晚了。

多次复习:每一个生词均不能指望通过几次记忆就能记住,而要经过多次记忆(最佳次数为 12 16 次)。

间或复习:记单词不能采取一劳永逸的战术,要知道就算当时(或一段时间内)记得再牢的单词也会遗忘。只有间或复习才能省时省力地让单词进入我们的长期记忆中。

持续复习:单词记忆最忌一曝十寒,要坚持细水长流,每天哪怕只是读几遍也行。

使用复习。单词即使进入了长期记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被遗忘。只有经常使用记忆,才不会遗忘。

最后,记忆应有选择,记忆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材料。放弃那些不重要的信息,清空大脑、解放大脑!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疲劳无疑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


(资料来源:https://learning.tsinghua.edu.cn/info/1246/1739.htm


上一条:如何克服拖延

下一条:如何管理时间

[关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