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业指导制度变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期:2013-10-11


美国学业指导制度变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陶 敏

(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摘 要: 根据学业指导的发展程度,美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前学业指导、初级学业指导和现代学业指导 3 个阶段,其操作模式又可分为诊疗型模式和发展型模式。美国学业指导体系根据形式发展,逐渐给予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足够的关注与尊重,其中对国际学生、有转专业意向学生、首代大学生以及女性的学业指导对我国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中国的学业指导制度虽出现了各种萌芽并有了一定的初期发展,但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中美学业指导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文化崇尚个性,尊重个体,而中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通过比较发现美国学业指导变迁对我国具有一定启示: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业指导模式; 挑选部分学业指导工作已有一定基础的高校,加强投入,展开试点工作; 做好学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统筹规划。

关键词: 美国; 学业指导制度; 实施模式; 诊疗型模式; 发展型模式

学业指导,亦称学习指导或学术指导,旨在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关课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同时根据学生本人的教育背景、学习动机、兴趣与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该项制度起源于美国,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与发展,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业指导通过在学生和多种学习机会与学术资源间建立联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业指导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起到了关键作用。学业指导实质上体现了高等院校对教育质量的承诺。而在我国,学业指导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虽有萌芽迹象,但多年来一直发展缓慢,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研究学业指导在美国的发展变迁,对于开拓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前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学业指导的发展阶段

根据学业指导的发展程度,美国高等教育可划分为 3 个阶段( 见表 1) 。

从上表不难发现,学业指导最初是为了辅助选课制而诞生的。19 世纪 70 年代的哈佛大学率先在全校范围内推行选课制,学生从此由被动服从学校的课程安排转变为拥有选课的自主权。随之而来的却是学生对于如何选课、选哪些课的困惑。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以指导学生选课为核心内容的学业指导初现端倪。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各大高校开始交流学业指导的效果与经验,并开始对学业指导的效果进行评估,学业指导也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立学业指导中心是这一阶段美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学业指导组织方式。指导中心配有专职学业指导人员,全面负责为前来咨询的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指导与服务。与此同时,学业指导的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不再单纯地局限于帮助学生选课,其服务内容已扩展到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个方面:首先,协助学生制定学业发展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并使之顺利与职业规划衔接。美国高校均设有学业指导中心和职业指导中心,二者工作重点不同,相互配合协同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规划指导。其次,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与教学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成绩。再次,训练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面临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帮助其尽快克服学习障碍,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

二、学业指导实施模式的变迁

学业指导的实施模式作为学业指导服务的实践载体,引导和规范着指导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具体方法的选择。以学业指导实施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为依据,美国的学业指导操作模式可分为诊疗型模式和发展型模式。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前,诊疗型模式在学业指导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模式中,学业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医患关系,指导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负责为学生列出各种行为要求及注意事项,恰似医生给患者开出的“处方”; 而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要求,并接受学业指导教师的监督。在这种模式中,信息的流动呈明显的单向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1970 年是学业指导模式创新的重要分水岭。美国教育家 Crookston 在该年提出了学生发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学业指导发展型模式的定义。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被视为发展中的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及其他服务更应该着眼于对他们人生长远发展的培养。他同时提出,在任何教学相关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学生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教师一样,对教学效果负有同样的责任。这些教学相关活动的效果都可以接受评估以衡量其效果。

学生发展理论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发展型模式开始被运用于实践,同时也将学业指导的发展领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型模式下,学业指导教师不再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指导目标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手头待解决的问题,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旨在促进他们的理性思考、人际与自然互动、行为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与决策评估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三、美国学业指导内容的扩展

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开始,随着美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的多样化,学业指导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在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与需求不断得到丰富。除了提供前文所述的基本服务之外,美国的学业指导体系根据形势发展,逐渐给予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足够的关注与尊重,比如有全职或兼职工作的学生、退役军人学生、国际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等。这样一套完备的指导体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高效地排除学习障碍,并引导他们全面地认识自我、探索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与计划,避免盲目行为,保证学生能合理利用时间和学校提供的学术资源。以下着重讲述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启发意义的几类特殊服务。

( ) 对国际学生的学业指导

美国是传统的留学大国。根据国际教育协会(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0 年发布的年度报告,在美国各大高校及研究所就读的国际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20092010 学年比前一学年增长了 3%,已突破 69 万。留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及在校园中占有的重要比例,成为了学业指导重要的关注对象,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指导服务之外,还从以下几方面帮助着留学生们在美的学习与生活:

首先,关注留学生面临的文化转换和语言障碍。异地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障碍、中西方教育模式导致的学业压力以及社会网络的断层等,导致许多留学生举步维艰、倍感无助,从而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因此,对于前来咨询的留学生,学业指导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对他们做出精准而有效的指导。

其次,关注他们在全新环境中的法律与经济问题,避免留学生因缺乏了解而无意做出违背当地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时,对于经济困难的留学生提供寻找合法经济来源的途径,为其解决后顾7 0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第 6 卷之忧。再次,注意在指导过程中疏导留学生的思乡之情。正是由于提供了如此周到与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多美国高校,初进校园的留学生会经常与学业指导教师接触交流,并不仅仅是为了咨询学业问题,因为指导老师已成为他们初到异国“最亲近的人”。

( ) 对有转专业意向学生的学业指导

美国高校的转专业政策较中国而言相对宽松灵活,所以约有 50%75% 的美国学生会在大学四年中考虑重新选择专业。

对转专业学生进行学业指导需要指导教师对相关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机会都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自身情况与动机的不同,转专业指导可分为 3 种不同阶段: 信息搜集阶段、条件解析阶段与个人发展阶段。处于信息搜集阶段的学生已产生了转专业的意向,但目标还不甚明确。因此,学业指导教师会协助他们分析转专业动机,并提供相关专业的基本信息,例如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及未来职业发展等。在这一阶段完成后,学业指导教师会对转专业目标明确的学生进行条件分析,帮助其理解目标专业的入学条件,并合理运用测量工具,如 MBTI 性格测试等,以判断该学生是否适合从当前专业转出或转入其目标专业。在接下来的个人发展阶段中,学业指导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兴趣、能力及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进一步帮助学生制定一份详尽且可行的转专业计划及进入目标专业后的发展计划,帮助其实现学业及职业目标。

( ) 对首代大学生的学业指导

“首代大学生”( First Generation student) 是指在其所在家庭中首个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一般很难被识别,除非他们公开自己的身份。美国的学业指导研究显示,“首代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问题,很多人在学习之余进行打工活动,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压力较大; 同时,他们对高校学习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来自家庭的指导,成绩不太理想,存在自卑心理。针对这些特点,学业指导教师在帮助这类学生时,会尝试与之建立积极的朋友关系,鼓励其多与他人接触,如专业教师、同学及社团同伴等,从而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心态。在能力训练方面则重点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协助其列出规划表,充分利用时间,利用好各类资源,并会对规划表的执行情况严格跟进,敦促学生按时完成规划表中的所有任务。

( ) 对于女性的学业指导

同样是在 20 世纪 60 70 年代,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重返校园接受高等教育。据 Frost 1991 年的统计,在 1991 年的时候,美国高校中 25 周岁以上的学生中有 58% 是女性,占到学生总数的 42%。处于该年龄段的女性学生通常身兼多重社会角色,如妻子、母亲、职业女性等,并受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较大。因此,学业指导给予了这一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以协助她们在多重身份中灵活转换,顺利完成学业。其主要手段包括如下几点:首先,与女性学生的家庭成员进行良好沟通,最大限度地争取其家庭成员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支持。其次,通过促进女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经验共享,帮助面临类似问题的女性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再次,对于涉足传统男性职业领域( 如工程类学科等) 的女性给予适当的心理及能力辅导,注重培养其高水平的工作技能、坚韧的意志以及灵活应对职场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技巧。

四、中美学业指导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 ) 中国当前学业指导特点分析

事实上,中国部分高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业指导意识,也已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部分学业指导活动,包括对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的介绍,对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给予点拨,其方式包括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专业简介; 举办一次或数次讲座介绍专业学习内容和方法; 另有部分高校,如长沙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开设了专业简介课程。然而,中国的学业指导制度虽出现了各种萌芽并有了一定的初期发展,但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第一,目前高校开展的学业指导活动大多是偶发性的,缺乏宏观规划,且主要集中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所以长期效果并不理想。第二,学业指导开展形式单调。目前的学业指导以老师讲授为主,本该成为指导活动中心对象的学生却处于被动地位,成了单纯的信息接收者,本末倒置。同时,讲授内容比较笼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而学生有困惑希望有人指点迷津时,却无处下手,不知去何处求助,供需脱节。第三,现有的学业指导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自学技巧和自我规划意识,用授之以鱼代替授之以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综上,我国学业指导服务的短缺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路线与成效,为学生提供专业到位的学业指导服务理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在中国发展学业指导事业,不仅顺应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潮流,符合学生的根本需求,而且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 ) 中美学业指导差距的根本原因探索

美国文化崇尚个性、尊重个体,这种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投射即为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规划学业与人生。在这种文化背景的浸染下,美国高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烈,学校与教师则是学生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导师与辅助者。也正是这种观念贯穿着学业指导从诞生到一路变迁发展的全部过程,想学生之所想,学生需要什么,就提供相应的服务,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自主成长起到保驾护航与指明灯的作用。这种内驱的动力成为了美国学业指导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一方面,高校服务学生的意识比较淡薄,学校统一设定主要课程,选修课程的空间相对较小,在课程选择上“吃大锅饭”,学生没有或少有选择权,因材施教体现得并不明显,学生的个性需求也大多被忽视。另一方面,学生自我规划能力也相对较弱。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课程安排,按部就班地完成大学学业,主观能动性被压制。这种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已形成的定势导致我国学业指导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进展迟缓。综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业指导最根本的发展前提。

( ) 美国学业指导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为促进我国学业指导的发展,我国高校应当结合本国国情,对美国该项制度变迁发展的经验合理参考,在学业指导发展思路及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借鉴。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规划学业与人生发展; 同时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生中出现的新动态和新需求,不断调整和充实学业指导服务的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成绩,保证高等教育的效果。

其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业指导模式,做好外来经验的本土化工作,设立专业的学业指导中心,培养专职的学业指导人员,并可与班主任或辅导员制度相结合。

再次,挑选部分学业指导工作已有一定基础的高校,加强投入,展开试点工作。目前,中国少数高校已经在学业指导工作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如浙江大学已经参照美国学业指导模式,建立了校院两级学业指导中心,并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指导人员队伍。对于这样走在探索前沿的高校,应给与鼓励和支持,并定期对实践经验进行评估和改进,在适当时机向其他高校推广。

最后,做好学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统筹规划。学业指导制度可以和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紧密结合,在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的学习做出宏观有效的指导。

[关闭]

X